城市是人類技術進步、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的結晶。由于人口的急劇增加,并且大量的涌向城市,導致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并且大量的涌向城市,導致城市人口急劇膨脹,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危機,影響到大氣和水質量、數量;影響到土壤的結構、氣候的變化、能量的流動和物質循環。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平衡受到沖擊。人們清醒地意識到,二十一世紀發展的重要主題是可持續發展--創造一個生態協調,持續的、良性循環的城市生態環境。 城市是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按照人的意志和愿望,對自然環境進行強烈改造和適應而建立起來的人工環境系統。城市是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生態系統,現在這個系統正在發生著變化,人口膨脹、交通擁擠、空氣污染、水質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聲污染、居住面積小、戶外活動場地有限、自然植被和野生植被滅絕,城市變得愈來愈不適宜人類本性對自然的要求。 長期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們機體和心理遭受到沉重的壓迫。從生理、心理和物理學方面來說,人的機體是難以接受的。據調查廣州市民,89.3%的人同意寧愿西牲經濟發展,也要確保生存環境。目前城市這個人工系統,無限制地消耗自然而又無法使自然復原,若不及時恢復人與自然的平衡關系,必然導致城市的崩潰。 如今,全世界都面臨生態環境危機的嚴重挑戰,城市化進程已引起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正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持續發展,解決城市生態問題,制止環境惡化是現代化城市必須研究的最重要課題之一。 一、北方高科技現化城市的提出 大慶市建設的歷史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創業階段,主要是礦區生產建設,以生產、采油為主;第二個階段是從1979年至90年代末期,為建設階段,提出建設繁榮美麗的大慶;第三個階段是90年代初期至今,人們生活富裕,經濟發展穩定,在這種背景下,大慶人反李鵬總理視察大慶時提出的要求“建成以石油、化工、高科技技術產業為主導的北方高科技現代化城市!弊鰹榈谌A段城市發展的戰略目標。 (一)高科技現代化城市的內涵 1.高質量的生態環境 2.高科技的產業群體。 3.高索質的人材結構。 (二)高質量生態環境的內涵 1.周全的環衛設施、優美的園林綠化。 2.無污染、無公害、生活舒適、安全。 3.自身保持協調的良性循環,可持續的生態平衡。 二、現代化城市綠地指標標準概況 綠地標準可以反映概況出一個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目前我國還沒有現代化城市的指標標準,同樣我省各市及大慶市也歷來沒有現代化城市的指標標準,更談不上現代化城市綠地指標標準。在這個領域,我省是空白,大慶亦是一片空白。 大慶是60年代才崛起的新興石油化工城市,根據其城市的性質、規模、自然條件、城市的用地布局情況和城市原有的綠地基礎研究確定其指標標準體系內容是城市園林綠地規劃的主要依據。量化性指標標準將成為今后進行科學規劃和建設的參照系。 (一)國外城市園林綠地的指標標準 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已將生態科學與環境科學列入城市科學,在宏觀上努力達到人口生態與自然環境互相協調,體現人與自然最大的和諧具體體現在綠地指標標準的高低上。下面將列舉部分國家綠地指標標準。 由于各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在綠地的統計、分類方法上有差異,城市綠地指標相差懸殊。但從中可以看出國外的部分城市綠化指標較高。 ▲原蘇聯 1.在城市中,用100米寬的綠化帶分隔若干個250ha的小區,居住區綠地面積每人不得少于3-5平方米。 2.保護綠帶的寬度在100-1000米之間。 3.人均綠地面積見表-(1) 表-1 4.苗圃面積3-5平方米/人;ɑ軠厥铱偯娣e0.4平方米/人。 ▲美國 1.人均綠地標準40平方米(包括自然公園、高爾夫球場、野營地等)。 2.人均公園面積12平方米。 ▲日本 1.日本非常重視居住區內的綠地規劃設置,綠地分布均勻,密度高,其中居住區小型公園的建設數量和質量都非常高。1982年全國居住區的小型公園有31297個,面積達14475.8公頃。 2.日本第五個五年計劃中規定綠地指標為2000年達到人均20平方米,F在為6平方米,實現目標任務艱巨。 ▲其它各國家的指標 項國規定人均公共綠地28平方米;人均綠地42平方米,法國規定為人均綠為30平方米;澳大利亞1995年采用19.2平方米的標準。 (二)我國城市綠地的綠色量指標 城市中的園林綠地,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園林綠地大至風景名勝區、公園、自然保護區,小至庭園、街道綠化,其效用各不相同,分類方法各異。 我國的園林綠地分類共六大類,見表-2 根據我國綠化總體規劃要求,在有條件的城市綠化覆蓋率近期內應達到30%。改建的舊城區一般不低于25%。 八十年代以來,我們一直以三項指標來指導城市綠地系統建設,這三項指標是: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綠地率、綠化覆蓋率。 ▲國家園林城市標準 國家對這三項指標值提出明確要求,指出各城市綠化覆蓋率不低于35%,建成區綠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綠地不低于6平方米。對各單項綠地指標也有具體要求。如:城市街道的綠化普及率達到95%以上;生產綠地面積不低于建成區總面積的2%。苗木自給率達80%以上等。 ▲黑龍江省園林城市標準 依據國家園林城市標準,黑龍江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確定綠地指標標準為: 綠化覆蓋率達到3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超過5平方米;街道綠化普及率90%以上等。 三、大慶市生態綠地系統指標現狀概況 (一)地理概況 大慶市位于松嫩平原的中部,地勢平坦,沒有自然江河,屬安達閉流區,全部降水除蒸發外,全部匯入低洼處,形成星羅棋布的蝶形泡沼207個。水體堿性強,PH值8.6-9.4。 土壤從東向西有明顯的分布規律,西部以風沙土為主,東部以黑鈣土、草甸土為主的兩條土壤帶。鹽堿土則插花般的分布于兩條土帶之間和各類土壤組成了復雜土壤。 (二)綠地系統發展概況 大慶地處三北防護林工程的邊界,風沙大,干旱少雨,土地鹽堿化,自然生態條件惡劣。幾十年來大慶人同風沙、鹽堿地做著頑強的斗爭。大慶市城市綠化工作1980年在油田綠化的基礎上開展起來。當時,城區僅有樹木80余萬株,城市綠化覆蓋率不足3%。 由于大慶市委、政府及石油管理局十分重視綠地建設,提出“不建企業,建綠地”的口號,開展義務植樹活動。截止90年代,全市共建綠地4300余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以每年均1.5個百分點遞增(見表-3),F已達到28.1%(97年底),城市人均綠地4.9平方米,建設生產綠地達9年,包括企業生產綠地269.81ha。 表-3 大慶市85年-97年度綠地指標一覽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從85年至97年這12年間,90年以后增長的速度較快,覆蓋率平均年增長1.59個百分點。90-97年人均公共綠地平均年增長0.38平方米/人。目前,各類綠地均有較大的增長。見表4 表-4 大慶各類園林綠地面積一覽表 四、大慶市綠地系統的評價 從以上指標分析統計乍,大慶市的綠地生態系統建設提高的速度快,與我省其他城市比較投資力度相對較大,重視綠地的規劃設計綠化意識高。但是城市綠地系統建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公共綠地分布不均勻 大慶市現有公園11座,面積396.2公頃,人均公共綠地4.7平方米。多集中在薩爾圖、讓胡路區、龍鳳區。而一級城鎮中心城的東風新村、高科技開發區等卻沒有一處公園、二級城鎮、紅崗、乘風莊也沒有公共綠地,這些地區的居民長期無法享受綠地給人們帶來的快樂。 (二)綠地利用率不高 大慶城市是在采油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采油的特點使得大慶市布局結構由多個大小城鎮組成,各個城鎮之間距離遠、分散,形成了點多、線長、面廣的布局結構。公共綠地的服務半徑輻射不到附近城區,生個區相對獨立,城市基礎設施重復建設,綠地設施利用率不高。 (三)防護林帶不完善 大慶市風沙大,氣候干旱,靠近泰康的西部和西南部,風沙長驅直入。資料表明:風沙以每年0.5公里的速度向大慶市區境內擴展,沙化面積不斷擴大或由于防護林帶稀少,風沙肆虐,造成土壤沙化,影響城市環境質量。 1.城鎮防護林 缺乏系統規劃,只重視城市外圍防護林的規劃建設,忽視二、三級城鎮的防護林建設。如大同鎮、紅崗鎮等十四個三級鎮均沒有防護林。 2.衛生防擴林 大型化工區如:龍鳳、臥里屯、宏衛、林源等城鎮的衛生防護林帶不夠系統。 3.水源地防護林只有躍進水庫有6.9ha的防護林,其它水源地幾乎沒有防護林帶。 (四)道路綠地較差,城市主干道綠化簡單,層次差,沒有形成城市景觀和防護功能,次干道綠化沒有一定的綠帶寬度,還有298公里只有部分綠化路段。 (五)風景區綠地是一張白紙。 大慶有著天然的草原景觀、沼澤葦塘自然景觀和草甸景觀,近年來沒有保護與開發一處自然風景旅游區,且破壞較嚴重。 (六)公園綠地主題不豐富,不鮮明。 大慶市的公共綠地沒有體現以石油、石油化工為主題,北方高科技現代化城市為特色的公共性綠地,沒有體現大慶市的風貌特色。公園綠地大多為綜合性公園,缺少主題性鮮明的專類性公園和植物造景為主的植物公園。主題題材不豐富,內容單調,環境質量不高。 (七)生產綠地嚴重不足,大慶市現有生產綠地5處,面積227.7公頃。近幾年來,大慶市綠化建設規模大,用苗大量增加,現有苗圃無法滿足所需苗木自身供給。每年需大量從外地調入苗木,既增加綠化成本,又不能解決異地成活問題。依據大慶城市建設用地現狀137.25平方公里,遠期156平方公里。按國家對中等綠化水平城市的要求來推算大慶的生產綠地面積近期應有擁有3705畝苗圃綠地,遠期應擁有4212畝苗圃綠地。 五、建立合理的指標框架體系 人類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他是不能擺脫自然而生存的。無論是誰,都必須與自然合諧,共存的途徑,道先應制定行動標準--指標框架。通過指標框架去衡量綠地系統的面積,綠量和生態效益等問題。 (一)創建北方高科技現代化城市綠地指標標準 為了達到高質量的環境,成為“現代化”城市,必須結合大慶市城市布局結構,自然條件、地理情況、土壤條件、氣候情況。在制定標準之前,要先結合我國關于園林城市指標標準及黑龍江省綠地指標標準的規定,分析大慶市與其它綠化水平較高的城市的差距,(見表-5)本著實事求是的作風,合理確定大慶市作為“現代化”城市的指標標準。 表-5 大慶市與部分園林城市綠化水平比較(1995年資料) 從表-5中年出,大慶市與9個已命名為園林城市的的綠地指標差距較大。園林城市平均人均綠地為13.65平方米,大慶市與之相差9.25平方米,最高的深圳市人均公共綠地為35平方米/人;園林城市綠化覆蓋率平均值為37.82%,最高的深圳市為44%,大慶與之平均水平差距為14.02個百分點。見表-6這表明要想達到已命名為園林城市的平均水平,覆蓋率37%,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平方米,則大慶市到2010年,按人口104萬人,建成區面積156平方公里,逆向思維,推算出目前至2010年需增加綠地1865公頃。 表-6 大慶市現狀綠地指標與國家標準差距 其中公共綠地差973.65ha。按每平方米造價40元計算,需資金共7.46億元。若以國家園林城市的標準計算,覆蓋率35%,人均綠地達到最高限度11平方米,則需增加綠地面積1604公頃,其中公共綠地765.5ha。 按每公頃40元計,需資金6.4億元。由于大慶的鹽堿地土質,綠化費用比正常費用高出約3-5倍有余,這樣建設資金需翻倍增長。建設資金約20-32億左右,才能達到園林城市的標準。 從上述分析看出達到園林城市標準,必需有經濟實力做后盾,同時還需有足夠的土地資源。 大慶鹽堿地300多萬畝,其中重鹽堿地19萬畝。與已命名的園林城市在自然氣候、地理環境、土壤條件方面相差甚遠,達到其平均標準,似乎在土地問題上矛盾重重。聯合國生物圈組織提出的人均綠地60平方米對其來說更是天文數字。 園林綠地的建設要使之與城市建設相對應,大慶市園林綠化規劃總指標標準使之與現代化、國際化所要求的綠化環境總容量相當,必需本著實事求是、切合實際的原則。為此提出出大慶市生態綠地指標體系標準。覆蓋率35%,綠地率30%,人均綠地達到上限值即公共綠地11平方米/人;遠期以達到園林城市的平均水平為標準,覆蓋率37.78%。人均公共綠地13平方米。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進一步提出達到這個綠地指標體系的戰略框架。 (二)大慶市綠地指標體系發展措施構想 在城市中,園林綠地是唯一的自然成份,“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首先要做到與綠地諧調。要有合理的面積、比例和分布狀態;然后是綠地內合理的結構狀戍 廣大群眾最受歡迎的審美內容”。如何確定綠地的面積、分布形式和合理的結構狀態,發揮其最佳審美效果,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課題。 大慶人自八十年代以來在綠化工作上花費了大量的心血。由于特殊的氣候條件與土壤條件,使得具有生命特性的植物很難在此扎根成活,如何解決這一難題,需要我們幾代園林設計工作者前赴后繼,不斷研究與探索。 1.擺脫本本主義打破常規,調整城市結構 按照常規做法,城市總體規劃在先,然后再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綠化屬于附屬,屈從的地位,城市綠化服從于城市總體規劃。這樣城市建設用地布局完后,剩下了鹽堿地、水泡、沼澤等綠色植物無法生長的土地。給綠化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達到國家園林城市的標準望塵莫及。 根據大慶的實際情況,要想切實解決多年綠化建設上棘手問題,必須調整城市規劃的主次。提出“綠化先行”建議,既先將土壤條件好、鹽堿度低的地方先期栽種植物,保護起來,而后其它不利于綠化的用地用來進行城市建設。城市總體布局在現有綠地基礎上再進行規劃,兼顧綠地,維護自然生態空間。也就是說城市總體規劃服從于綠地系統規劃。 2.提高綠量與生態效益 長期以來我國使用的園林綠地評價指標,對于在宏觀上表示一個城市的綠化基本狀況及水平有著積極的意義。它直觀地反映首這個城市綠化面積大小,卻不能真實的反映出城市綠地的生態效益和質量。這步涉及到提高綠量的問題,綠量是指單位面積內植物葉面積的數量。綠量越高、生態效益越好。喬木大于灌木、灌木大于草坪,大樹愈多,冠愈大,葉愈密,生態效益愈好。各種綠地生態作用以城市中或周圍森林越多,生態效益愈佳。據資料表明,1公頃森林每天平均吸收CO2為0.73噸。10-15平米灌木林的放氧量。除此之外,園林綠地其它環保作用如降溫、吸塵、防噪等遠遠不及森林。據測定混交喬木林的平均相對綠量高,喬、灌、草多層覆蓋綠地的平均相對綠量次之,地被植物群為最差,高低相差35倍。 由此可見,提高單位面積的生態效益也相當于增加了綠地面積。在大慶這樣特殊的地區,土地資源有限,綠化用地既不能占用農田,也不能擠占建設用地。在這種情況下多種喬木和多種喬木混交林不失為改善環境的最有效方法。 3.協調土地分配與投資 計算綠化的生態效益和相應的經濟價值:長期以來,綠地作為公共性地福利設施,人們一直在無償地享用它所帶給人們的價值。人們從沒有意識到綠地會產生經濟價值。 團體綠地為人們所產生的大量氧氣、調節氣候、改善環境。人們采取它是無償的、無意識的的。所以長期以來人們并無意識保護環境,而且污染了環境,危害了人的身體健康。進而與多建醫院、多花藥費,多建藥廠的費用相比,要計算綠地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人們應當原意將資金投入綠化,將土地多分給綠化。同時園林綠化具有審美價值,人們要原意為其付出代價。要想實現人與綠地的合諧共存,必須獲得足夠的土地份額,同時其它資金的投入量是建設綠地速度的前提。 六、大慶市綠地系統基本框架構想 大慶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目標是將大慶市建成人工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融合;大環境生態工程與建成區小型綠地相結合;綠帶、綠圈、綠塊、綠線相結合的生態型良性循環的北方高科技現代化城市。本著這樣的思想脈絡,提出綠地系統基本框架構想為:一環、二塊、三大景、四大園。 。ㄒ唬┮画h--結合大慶的城市結構布局,建立環城區域的外圍防護林帶寬1000米,同時對其它各主要城鎮,10個二級鎮和15個三級鎮建成500米寬的防護林系統。大型化工區如龍鳳、臥里屯、宏衛、林源煉油廠規劃150-200米寬防護林帶。形成環中套環的綠圈、綠環。大大小小的綠圈,綠環通過道路綠化帶,排不綠化帶交織穿連,形成大慶特色的網狀防護林帶。 。ǘ┒䦃K---重點建設中心城區與西城區城市綠色空間體系。增加各種類型的公園,街道紅線區域內綠化,居住區的綠化,企事單位和街心花園的建設,解決綠地不均的狀況。具體為: 1.城市主干道綠帶寬度15-20米,重點建設,鐵人館路、南一路、南二路、南五路、南三路、杏二路、杏四路、西干線、東干線等路段。 2.增加公園類型,如運動型的、紀念型的、科普型、保健型的、文化型的公園。城市建大量開放性的綠地,布局盡量均勻,特別要解決中心城地區城區沒有公園綠地的問題。規劃三永公共綠地100公頃,10公頃萬寶公園,80公頃的乘風公園及中心城市的標志性大型廣場設計。 。ㄈ┤缶---為使大慶更象大慶,結合大慶實際,充分考慮大慶市風景旅游資源類型,分析草原、草甸資源、水域葦塘資源、沼澤葦塘資源、森林資源這四大資源,提出大慶市綠地系統建設的三大風景區(保護區)構想。 1.濕地景觀保護區 在北二十里泡,大慶水庫等建立濕地景觀保護區。保護、發展這特殊的葦塘和水禽、草甸水域景觀,使其成為人們向往的旅游勝地。 2.森林旅游風景區 在大慶紅旗林場的基礎上,開發森林旅游和森林娛樂項目,它將成為大慶人民呼吸新鮮空氣、休閑、森林浴的好去處。 3.草原風情旅游區 在保護較好的五牧場附近,建立以草原民俗風情游為主的集民俗風情、飲食、娛樂、體育運動于體的草原風景區。 。ㄋ模┧拇髨@---為休一周城市特色,城市園林綠化要兼顧城市風貌問題,城市大型主題系列公園是體現特色風貌的一個重要手段。 為體現大慶城市景觀特色、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的要求,提高園林建設的整全水平,提出主題鮮明的四大園系列構想: 1.科技園---以高科技為題材,展示科學文化、技術、發展和繁榮。將科技融匯于現代娛樂之中。 2.石油文化公園---以展示世界石油文化為主題、豐富的活動情節與石油文化相融合,集娛樂、休閑、游覽于一體。 3.植物園---體現科普性、保健性與觀賞性。展示耐鹽堿植物類,耐寒類的植物,藥用類植物。建立生態環境基地,集科研、游覽、健身、保健于一體的多功能自然空間。 4.水上娛樂園---突出體現水上娛樂、水上健身的特點,發展水上項目,結合現代設備,創造現代園林與自然結合的空間。 水上娛樂結合大慶的泡沼治理,首先解決綠化上的難題,形成防護林后進一步提高綠化的檔次,形成優雅、舒適的濱水空間。七十二泡泡相連,象一串串綠色的珍珠,宜人眼目。 園林生態綠地指標系統的產生和形成是一個不斷研究、探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需不斷的完善、轉變環境的質量,其目的是為了創造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的理想的空間結構,達到綠色生態體系的良性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