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樹列設計
樹列,也稱列植樹,是指按一定間距,沿直線(或曲線)縱向排列種植的樹木景觀。
(1)樹列設計形式。樹列設計的形式有兩種,即單純樹列和混合樹列:單純樹列是用同一種樹木進行排列種植設計,具有強烈的統一感和方向性,種群特征鮮明,景觀形態簡潔流暢,但也不乏單調感;旌蠘淞惺怯脙煞N以上的樹木進行相間排列種植設計,具有高低層次和韻律變化,混合樹列還因樹種的不同,產生色彩、形態、季相等景觀變化。樹列設計的株距取決于樹種特性、環境功能和造景要求等,一般喬木間距3~8m,灌木l~5m,灌木與灌木近距離列植時以彼此間留有空隙為準,區別于植籬。
(2)樹種選擇與應用。樹列具有整齊、嚴謹、韻律、動勢等景觀效果。因此,在設計時宜選擇樹冠較整齊、個體生長發育差異小或者耐修剪的樹種。樹列景觀適用于喬木、灌木、常綠、落葉等許多類型的樹種;旌蠘淞袠浞N宜少不宜多,一般不超過三種,多了會顯得雜亂而失去樹列景觀的藝術表現力。樹列延伸線較短時,多選用一種樹木,若選用兩種樹時,宜采用喬木與灌木間植,一高一低,簡潔生動。樹列常用于道路邊、分車綠帶、建筑物旁、水際、綠地邊界、花壇等種植布置。行道榭就是最常見的樹列景觀之一,水際樹列多選擇垂柳、楓楊、水杉等樹種。
二、行道樹設計
行道樹是按一定間距列植于道路兩側或分車綠帶上的喬木景觀,行道樹設計要考慮的主要內容是道路環境、樹種選擇、設計形式、設計距離、安全視距等。
(1)道路環境。行道樹生長的道路環境因素較為復雜,并直接或間接影響著行道樹的生長發育、景觀形態和景觀效果?傮w上可將環境因素分為兩大類,即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溫度、光照、空氣、土壤、水分等;人工因素包括建筑物、路面鋪筑物、架空線、地下埋藏管線、交通設施、人流、車輛、污染物等。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影響了行道樹設計時的樹種選定、種植定位、定干整形等。因此在設計之前要充分了解各種環境因素及其影響作用,為行道樹設計提供依據。
(2)樹種選擇。行道樹樹種設計要認真考慮各種環境因素,充分體現行道樹保護和美化環境的功能,科學、正確地選擇適宜樹種。具體選擇樹種時一般要求樹木具有適應性強、姿態優美、生長健壯、樹冠寬大、萌芽性強、無污染性等特點。另外,選擇樹種時,應盡量選用無花粉過敏性或過敏性較少的樹種,如香樟、女貞、刺槐、烏桕、水杉、黃楊、榔榆、冬青、銀杏、梧桐等。
(3)設計形式。行道樹設計形式根據道路綠地形態不同,通常分為兩種,即綠帶式和樹池式。
1)綠帶式。是指在道路規劃設計時,在道路兩側,位于車行道與人行道之間、人行道或混合道路外側設置帶狀綠地,種植行道樹。較為寬闊的主干道有時也在分車綠帶中種植行道樹,以進一步增加景園空間綠量和環境生態效益。帶狀綠地寬度因用地條件及附近建筑環境不同可寬可窄,但一般不小于1.5m寬,至少可以種植一列喬木行道樹。
2)樹池式。是指在人行道上設計排列幾何形的種植池以種植行道樹的形式。樹池式常用于人流或車流量較大的干道,或人行道路面較窄的道路行道樹設計。樹池占地面積小,可留出較多的鋪裝地面以滿足交通及人員活動需要。樹池形狀以正方形較好,其次為長方形和圓形。樹池規格因道路用地條件而定,一般情況下,正方形樹池以1. 5m×1.5m較為合適,最小不小于1m×1m,長方形樹池以1.2m×2m為宜;圓形樹池直徑則不小于1. Sm。行道樹宜栽植于樹池的幾何中心位置。
(4)設計距離。行道樹設計還必須考慮樹木之間,樹木與架空線、建筑、構筑物、地下管線以及其他設施之間的距離,以避免或減少彼此之間的矛盾,使樹木既能充分生長,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生態與環境美化功能,同時又不影響建筑與環境設施的功能與安全。
行道樹的株距大小依據所選擇的樹木類型和設計初種樹木規格而定。一般采用Sm作為定植株距,一些高大喬木也可采用6~8m的定植株距,總的原則是以成年后樹冠能形成較好的郁閉效果為準。設計初種樹木規格較小而又需在較短時間內形成遮陽效果時,可縮小株距,一般為2.5~3m,等樹冠長大后再行間伐,最后定植株距為5~6m。小喬木或窄冠型喬木行道樹一般采用4m的株距。
(5)安全視距。行道樹設計時還要考慮交叉道口的行車安全,在道路轉彎處空出一定的距離,使駕駛員在拐彎或通過路口之前能看到側面道路上的通行車輛,并有充分的剎車距離和停車時間,防止交通事故發生。這種從發覺對方汽車立即剎車而不致發生撞車的距離,稱為“安全視距”。根據兩條相交道路的兩個最短視距,可在交叉口轉彎處繪出一個三角形,稱為“視距三角形”,在此三角區內不能有構筑物,行道樹設計也要避開此三角區。一般采用30~ 35m的安全視距為宜。
|
|